1.李斌成败尚言早,蔚来长宜放眼量

2.蓝筹白马股有哪些?

3.武汉汽车产业疫后发展深思

4.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李斌成败尚言早,蔚来长宜放眼量

小米造车落户北京利好福田汽车吗-小米汽车市值超福耀玻璃怎么样

出品?|?后浪图文组

文?|?章丽娟

就在前几天,美股盘前,蔚来公布了2020年Q2财报,毛利率首次转正!六岁的蔚来终于会自己走路了,而它的老父亲李斌终于等到了。

这可把那些一直唱衰蔚来的人看得是一愣一愣的,毕竟,蔚来最受诟病的就是它止不住的亏损,毛利率转正虽然并不代表停止亏损,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蔚来自造血的能力,良性循环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蔚来在去年亏了上百亿,在网上随便一搜都是“蔚来没有未来”、“蔚来还能活几个月”等悲观的标题。但是2020年,即使对全世界都充满恶意,但对蔚来和李斌都不薄。

就从上半年的销量表现来看,蔚来成为了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在高端纯电动车型领域与特斯拉正面叫板的公司。特斯拉上半年的销量几乎碾压了所有新能源车,一口气释放了4.6万辆国产Model3的需求。

作为后起之秀,蔚来在同期也交付了1.2万辆ES6与2000余辆ES8。尽管差距不小,但这已是中国车企中在30万元以上价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交出的最好成绩。

怎么说,今年都是蔚来时来运转的一年。蔚来在2月和3月累计进行了4.35亿美金的融资,在4月与合肥签订的协议中,战略投资者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蔚来将向蔚来中国投资42.6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人注入48亿元人民币,蔚来注入25.56亿元人民币?,合计73.56亿元的注资),6月又增发约5亿美元。

上个月,蔚来与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等六家银行举行了蔚来中国银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它们将向蔚来中国提供高达104亿元人民币综合授信,以支持蔚来中国业务的运营与发展。协议内容还包括蔚来中国与各银行在企业账户体系搭建、供应链金融、汽车金融等业务领域展开合作。

至此,蔚来今年完成了近9.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的融资,算是根据计划在6月29日战略投资人已到账的48亿元,蔚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累积的到了上百亿元的资金支持。

就是这样连续的利好消息,不断刺激股价的同时也把蔚来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从?PPT?到真实的产品,再到完整的公司体系、产品服务体系,经历轮番质疑、坎坷之后,这家要做「用户满意度」最高的新造车公司已经慢慢走出“重症监护室”。

而这个被称为2019年最惨的人,如今却成了2020年最“飘”的人。李斌脸上的笑容又逐渐回来了。

人品不错的李斌

作为一个一直游离在汽车圈的边缘的二流媒体人,我的文章少有对产品和技术的分析,不难发现,我最近迷上了写车圈大佬的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虽然苦于没有一手的采访资料,但是依然乐此不彼地从各种访谈中寻找蛛丝马迹,去记录,去回顾和(不专业地)评价他们和他们的产品。诸如力帆的李明善,理想的李想,比如长城的魏建军等。

可能我一直觉得,关注人本身比关注产品更重要,尤其是那些车企深深打上了创始人烙印的。有时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到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和方向。

那就不妨先来谈谈李斌这个人,也许了解了他,你更能理解他的蔚来。下面,我会简单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作为蔚来汽车的核心人物,?李斌,给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一个字“帅”呀,当然跟现在市场上的小鲜肉没办法比,但是看看他的青涩照,你一定会理解他的异性缘为何如此好了,但最终他娶了前央视主播王屹芝。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好”,好人的好,而且有口皆碑。李斌为蔚来汽车的用户提供了最好的体验场所,最无微不至的服务。他还喜欢飞往各地跟用户一起喝茶聊天,用户提出的对产品的问题,也能得到他及时的反馈。

我曾经看过一个对蔚来车主的随机采访,这位车主就用了随和、诚恳、守信、自律等褒义词来形容这个不厌其烦的“斌哥”。

如果你是他员工,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是被裁的就算了)。听说,他给员工的空间、待遇比很多传统主机厂高一个档次,每名员工都有每年三四千元的旅游基金,专款专用,实习生每天都有300块。(后期听说略有缩减,但是我觉得老板有这个心就很感人了)。

从易车到易鑫,?从摩拜到蔚来,?李斌在创始人和操盘手的角色中切换自如。作为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朋友口中的好好先生,到现在成了一些投资人心里的靠谱青年。我想要是没有足够的信任,不会有那么多投资人前赴后继。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励志”了,这是一个放牛娃考上北大改变命运的故事,的确鼓舞人心,但是想想,那一代“创家”身上,谁没有那么一两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呢。如今身价900亿的汽车狂人李书福也曾是一个放牛娃呢,他们抓住了那个时代,凭借着努力和运气走到了聚光灯下。

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他放弃了父母指的所谓的明路——中专,而是选择了一条不确定的路——高中,据我后来了解发现,在那个年代,读中专意味着毕业后大概率分配工作;其次,?农村户口也会转为城市户口,?时间短,?见效快。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李斌也许就成了某个粮站的一员,他也就无法上北大,成为不了李彦宏、?李国庆们的师弟,“出行教父”的故事就要改写了,但是我相信就算不是李斌,也一定有王斌、刘斌出来去书写出行的故事。

但就从人品而言,李斌应该是独一份的,二十年前,李斌创办易车网。在那不久后由于受到硅谷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波及,投资人决定从易车撤资,?霎时间公司的资金缺口高达?400?多万元,?濒临破产。而李斌却决定:自己举债全资收购投资者股份,?把易车的债务转移到自己身上,?让投资人安然退出。

也许就是这样的大无畏加上理性踏实,所以在创业路上,能够及时化险为夷吧,正如我们后来知道的,易车在?2010?年得到了童话般的结局,?易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海外上市的第一家汽车互联网公司,?市值逾?10?亿美元。

这份运气一直延续到了蔚来成立,2014?年,?李斌萌生念头,?想进入互联网造车领域,?牵头创立了蔚来汽车,?他押上了自己的企业家信用背书。

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李斌作为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天使轮是他本人是真金白银掏钱认购股份的,那像其他创始人都是以创始人的身份直接持有干股,这点对其他创投人有很大的杀伤力。就凭这1.5亿,你很难说人家是大忽悠吧,毕竟,在这行,还有人拿着PPT造车。

从蔚来融资的过程能看出,他是造车新势力中对投资方最有吸引力的创业者,没有之一。如果说李想有幸遇见了贵人王兴,那你看看李斌的背后,无论是刘强东,还是不看好造车行业的雷军,亦或是马化腾,俞敏洪,都纷纷投入大手笔。

靴子落地,终于在?2018?年?9?月?12?日,?蔚来赴美上市敲钟,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公司。自此,李斌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孤注一掷地投入其中。

那么。被李斌如此厚爱的蔚来到底如何呢?

为什么大家不看好蔚来

首先,从市场来分析,蔚来汽车走得就是一条险路。

就自己摸着良心问一下资金,愿不愿意花个四五十万买一台国产电车,是不是显得太“先锋”。

众所周知,品牌高端化?一直是中国汽车企业成长面临的天花板,而蔚来正处在青春期,虽然在智能纯电动汽车赛道,蔚来在资本、?技术和思维上有一定优势,但想就此打破西方汽车品牌对高端市场的垄断的想法还是过于天真。

35万的车,是国内自主品牌心中的一道坎,一个心病。而50万的车,其实已经是一般自主品牌不敢碰的禁区了(红旗除外,他不一般)。

因为35到50万的车,是在和BBA们抢生意,普通自主品牌们,看到BBA们,就像CBA遇到NBA,球还没打,自己已经吓软了半截。想想是难啊,这个级别的车,你拼品牌完全输,堆装备没人认,拼技术没技术,拼设计土肥圆。

唉,总之,这块市场几乎变成了自主的禁区,所有那些自认为有常识,有行业经验的大高管都得出一个看似非常正确的结论,我们自主品牌还是先努力折腾20万区间的市场吧,去50万的地方等于自杀。

偏偏李斌不信这个邪,你说他是无知无畏也好,剑走偏锋也罢,带着一群看似也挺不懂车的资本(前期投资蔚来的基本都是这些年投TMT类的头部VC)带着300亿就这么冲进来了。

打法怪异,直奔50万主题。我可以确定一件事,在蔚来刚开始狂奔的那天,传统主机厂应该没有一个人看好蔚来。

而这种不看好和轻视,在2019年蔚来开始自燃时达到了高潮。你说有钱人玩点刺激冲击下高端市场没什么的,要是产品质量还不好,那就说不过去了。

去年,蔚来ES8在两个月之内发生了三起自燃事件。那段晦暗的岁月蔚来是真的“火”了,至少,在自燃界名气冲天。随后,蔚来汽车发起了大规模的召回,这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首次发生的召回事件。

大规模的召回问题车辆,不仅造成了巨额的成本浪费,还对蔚来汽车的口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很多消费者也因此而却步。

再其次,就是投资人最关心的财报数据了,账面上自然是不断亏损了,2019年,蔚来汽车全年净亏损112.96亿元。因为此前毛利率一直为负,蔚来一直一直陷在是卖一辆车亏一辆车的怪圈中。

当然,了解新能源造车的人不会觉得亏损是多大的事,这是电动车霸主特斯拉也走过的老路,只不过消费者也不会这么认为,他们想的是蔚来这些年的财务状况这么差,这么亏下去,万一倒闭了售后服务找谁呢?

而且,让人心不稳的另一点就是蔚来一种陷在裁员的负面消息中,人才流失严重。的确,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大幅裁员往往看上去是财务危机的一个体现。

当然,最后一个就是,蔚来车主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烧钱太厉害。高额制造成本,高额服务成本,高额营销成本。所以那些一直在吹捧蔚来的车主,本身也不敢买蔚来的股票,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话说开过蔚来车的人都不会太去挑剔产品本身,蔚来的车的设计、做工和质量那都是配得上它的价格。

“Brembo的制动卡钳、蒂森克虏伯的转向机、博世的四驱系统、诺贝丽斯的铝车身材料、Mobileye的视觉芯片、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福耀的双层夹胶玻璃等”。再硬核的技术我就不说了,我也不懂。

服务成本和营销成本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了。

李斌曾说:“一些自媒体对蔚来的评价哗众取宠,但是买了蔚来汽车的用户评价都非常高。当然。我们一般不会对给我们糖吃的人有负面的评价吧。

据了解,每个蔚来车主都有专属微信群,24小时贴身服务,道路上发生问题,蔚来团队第一时间赶到,更别提那些千里送电的“奶妈车”,好比五星级酒店的管家式服务。

不止如此,一辆三五十万的电动车,相当于一张高端俱乐部的门票,加入了一个诸如高尔夫攀岩登山等高雅生活方式的运营服务圈子。一年到头,各类活动、球赛、party不断。

我不反对蔚来汽车去追求情感体验,用服务换品牌口碑,对于车主而言,自然是欢喜的。然而,成本是什么?

而且,李斌为人虽比较低调,但蔚来汽车的营销却异常高调。蔚来ES8正式发布那天,包下整个五棵松会场和周围的部分场地,包下了8架飞机,60节高铁车厢,160辆大巴。此外,蔚来汽车还邀请格莱美最佳摇滚表演乐队Imagine?Dragons坐镇,仅此一项就花费近1000万人民币。

另一项烧钱的就是NIO?House(体验中心)的建设了,它们均选址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北京蔚来中心,据称年租金8000万人民币;杭州的蔚来中心,紧邻西湖东岸,是目前唯一一家坐落于世界级景区的NIO?House。

即便是蔚来汽车背后的股东都是大有来头,像是腾讯、百度、联想、小米等科技大佬,但是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我能理解蔚来作为一家新兴的企业想要快速把高端电动车品牌打入心智的想法,用钱来换时间,赔本赚吆喝。这样的打法虽然收获了一批蔚来的忠实粉,但是这种花钱的速度也消磨了一批投资者的信心。

所幸,最近的蔚来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了。聚光灯下的蔚来要想受得起多大的掌声,就需要付出同等成长的代价。

如今的蔚来似乎正在迎来它的春天,市场上也少了很多风言冷语,但是并不意味着蔚来就有光明的未来。

蔚来汽车股价大涨,和蔚来汽车行不行没有太大的关系。顶多也就是证明,蔚来又有钱了,有金主背书了,可以继续留在“牌桌”上。

此次实现了毛利率转正,跨过了生线,但李斌依然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往后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蔚来未来要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谨慎。

车谈君观察

我一直觉得,资本是有眼睛的,它能进行理性的选择。尽管不看好蔚来的人很多,可是资本依然偏爱,作为一个不黑不粉的人,关于蔚来,有几下两点事实和一些观点可以分享。

其一,换电其实一直是蔚来可以和其他新能源车厂打出差异化的一张王牌。就像理想有增程式的混动技术一样。

在蔚来之前,北汽也在一直推广换电,但多是在对公领域,像出租车,公交车等,主打私家车换电的蔚来目前还是独一份。

换电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缺电的电池在换电站换下,由换电站换上一块同标准的满电电池。整个过程差不多在三分钟左右,补能时间方面最接近燃油车加油。

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已经很难想象还需要花半个一个小时充电了,而且带有充电桩的公寓也没有普及开来。结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快速换电池已然成为了一个刚性需求。

然而,换电对于蔚来最大的战略意义从来不在于补能,而是贯彻车电分离的概念,将车架的价值和电池的价值分开,推行Baas(Battery?as?a?service)来把电池管理这方面的业务做出标准。

车电分离最直接的优势就是能大幅减少购买者需要承担的费用,电动车贵就贵在电池,如果消费者选择蔚来电动租赁业务则可以省下购车款10万元,电池还能采用免息月付。

新能源车无法与燃油车抗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值率低,电池的相对贬值和绝对贬值导致整车贬值是所有潜在购车者无法越过的一个难题。换电则从根本解决了电池衰减的问题。

如果电池出现衰减,车主随时可以去换电站换一块符合标准的电池,维护、贬值、更新等问题由蔚来承担。而且当有更长续航的电池发布后,车主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电池包。所以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换电提供的是持续的硬件升级。

都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Baas就是李斌布局制定行业标准的一步棋。故事的框架搭的很动人,但是要把这个故事讲好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个是,标准在现阶段无法被统一。各车企的电池标准并不相同,电池型号繁多,而且电池规格、尺寸也都不尽相同。现在电池技术还在探索和发展中,短时间内并不会出现绝对的领导者,就更别说统一标准了。

其次,私家车换电的需求场景太小,撑不起网络效应。换电站前期投入大,如果没有高频的场景根本算不过来帐。北汽一直推行对公的换电站不是没有道理。

出租车司机每天的行驶距离可能都会接近电池的里程极限,那换电会是师傅们首选且最快的补能方式。

而私家车司机每天出行的距离多是通勤距离,没有换电的需求。而且蔚来目前在整体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占比又小,车主地区又分散,就更难达到规模效应和制定标准了。

还有一个最难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要知道,一座换电站的建设费用高达上百万元,蔚来汽车现在对换电站的投入已经超过了5亿元,且到目前为止也仅建成了139座换电站而已。

最现实的就是建设资金问题。除了前期投入大之外,换电模式的回本周期也是蔚来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蔚来的换电站只针对蔚来自己的车型,而蔚来的用户基数也仅为5万左右,要想回本三五年内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总的来说,资金、销量和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大力推行换电对于蔚来来说十分困难。

其二,还是要谈下蔚来的海底捞服务了。吐槽归吐槽,但是蔚来的服务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

蔚来在政策、服务的制定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让用户形成了“自己人”的意识,从而建立起来人与品牌之间主动且牢固的关系。

如果说前期是品牌维护用户,那么买过车的用户已经自发在保护品牌了。很多蔚来车主都会自发在网上不遗余力地分享蔚来的优点,而当有“黑”蔚来负面新闻则会群起而攻之,还有用户直接自己掏钱为蔚来租下广告牌。

如果你打开蔚来APP,浏览一下车主的分享,那社区文化比B站都不差。这种“家人文化”也让蔚来吃到了甜头。在疫情期间,蔚来来自于老用户推荐的订单占例达到了整体的69%。

吉利的李书福曾形容“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喜欢车的朋友肯定不同意了,但是你也可以看出早期国人对车的理解仍然是以硬件为主,那未来的车是怎样的呢?

我想,它会是一个互联网设备,我们将会花更多的时间与车相处,就像我们的手机,活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未来车行业的竞争绝对不是硬件之争,而是关乎系统和数据、关乎场景,关乎我们的需求本身。

理想重产品、小鹏重研发,蔚来重用户,差异化竞争中谁会更胜一筹?只能留待市场去检验。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李斌的处境还远远谈不上“爽”,外有特斯拉虎狼之师,内有造车新势力缠斗,蔚来的处境也正如他在近期露面时所讲,仅仅是“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

不过对于李斌和蔚来来说,获得了资本的支持后,蔚来的未来正在逐渐明朗。而至于它是成是败,是优胜是淘汰,我们实在没法在当下盖棺定论,且看十年后,或可见分晓。

*本文部分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蓝筹白马股有哪些?

一、贵州茅台

茅台是高端酒第一品牌,过去几年股价涨幅十分惊人,是一只 6 年 10 倍股。

其超高的毛利率(长期高于90%)、净利率(长年超过 50%)、净资产收益率(30%以上),放眼整个A股,都是泰山凌绝顶的存在。

二、招商银行

招行是中国“零售银行之王”,近几年其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年化平均达到两位数,持续保持在行业前列。

资产质量方面,超过 400% 的报备覆盖率,以及不良贷款率 1.19% 也是行业内的顶尖水准。

整个银行业内,在优秀程度上能与招行相提并论的,目前也许只有宁波银行。

三、爱尔眼科

爱尔是眼科医疗龙头,由于中国庞大的近视人群(6亿),特别是青少年近视患者也高达 2亿,使得眼科赛道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而目前医疗机构的总供给又是相对紧缺的。

因此,作为眼科医疗龙头,爱尔近 10 年来营收及净利润年化增长超过 30%,是一只超长期的高成长大牛股。

展望未来,眼科赛道的空间依然很大,只不过现如今的爱尔,肯定是不便宜了。

四、福耀玻璃

全球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2018 年全球汽车玻璃市场份额达到 26%,是全球汽车玻璃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几家公司之一。

在苦逼的制造业,福耀玻璃依然实现了 18%~20% 的净利率,殊为不易。2010 年以来平均股息率超过 4.5%,显示了强大的回报股东之意愿。

五、长江电力

水电是发电品类中最好的一个类别,成本最低廉,相比于煤电、核电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水电也有巨大优势。坐拥三峡的长江电力,市值在A股电力行业稳居第一,是中国电力界的扛把子就毫不令人意外了。

长江电力常年保持超过 60% 的毛利率,净利率超过 40%,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维持 16% 以上,这种盈利能力,在整个沪深股市也绝对是十分罕见的。

六、恒瑞医药

恒瑞是中国新药研发领域最亮眼的希望之星,常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两位数,其管线布局范围之广、研发项目选择的战略前瞻性也是中国药企中的佼佼者。

更可怕的是,即使在研发投入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恒瑞近十年的净利润年化增速接近 25%,显示了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

七、潍柴动力

潍柴动力是我国重卡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对这家公司我了解的不多,不过其在柴油发动机上的技术实力非常强大,这一点我是有所耳闻的。

八、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是国内化工行业龙头,聚氨酯系列产品(MDI、TDI)是万华的核心,2018 年占营收比例 51%,占主营利润比例 75.9%,技术优势及规模优势,是万华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同行(巴斯夫、科思创、亨斯曼、陶氏)的重要原因,生产成本低也是其利润之源。

万华化学营收从 2014 年 220亿,到 2018 年 606亿,年化增长 33.4%;净利从 2014 年的 24.2亿,到 2018 年为 106.1亿,年化增长 22.5%。

2018 年净利率高达 21.16%,ROE达 36.82%,盈利能力非常强。

九、中国神华

中国神华旗下煤矿品质居国内主要煤炭企业之首,并且吨煤生产成本 113元/吨,仅高于露天煤业,是行业第二低,煤炭这种同质化比较严重的产品,生产成本决定了其护城河。简单来说,中国神华的煤炭开采业务具备强大护城河。

2018年煤炭板块营收占比 58.99%,发电收入占比 32.9%,煤电业务协同发力,具备一定的抵抗煤炭价格周期能力。

公司近年来提高了分红率,股息率稳定在 4% 以上。

十、格力电器

一直被市场低估,但一直大幅超越市场预期的个股,除了格力,还有谁?

伴随着格力在国内空调市场的占有率第一不断延续的,是格力空调天花板到了的声音,一直到去年,格力已经连续 24 年位居国内空调市场份额第一,并且业绩丝毫没有停下脚步。

2012-2018年度,格力的营业收入从 1000亿增加到 2000亿,净利润更是从 73.8 亿增加到 262亿,年化增长 23%,过去 7 年,格力股价更是上涨近 4 倍(后复权)。

格力的净利润收入增速为什么快于营收增速?

最直接来看,是其净利率从 2012 年的 7.5% 一路提高至 13~15% 之间。本质的原因则在于,格力在空调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愈发显著,品牌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与日俱增(由此带来了产品溢价),同时大量中小型家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击败,退出了空调行业,缓和了行业内部竞争。

2019年,行业竞争有加剧之势,格力空调份额第一的地位看起来要被美的抢走了,但是借助双十一的降价促销,格力毫无疑问将空调份额扳回来了不少,稳住了市占率行业第一的地位。而小米、奥克斯等等,则在这一次价格战中伤痕累累。

由此可见,格力在空调品类的竞争力依然是首屈一指的。

以上,就是超强十巨头的个股点评,组合运行接近一年,收益率 15% 虽然不算太高,但跑赢了沪深300 近 10 个百分点,总体还算OK。不过一年时间可能还不够长,让我们看看未来会发生一些什么吧。

武汉汽车产业疫后发展深思

被称之为“中国车都”的武汉,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7家汽车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汇集了中、法、美、英、日五大车系,被称为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湖北省内形成了两大汽车产业走廊,均交于武汉。一条以武汉为起点,连接孝感、随州、襄阳、十堰,沿着汉江斜向鄂西北,沿线云集东风乘用车、东风商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上汽通用等众多重量级车企;另外一条从武汉沿长江上溯下延,连接宜昌—荆门—荆州—武汉—黄冈—黄石,集结了广汽乘用车、猎豹、星晖电动车等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东风大道更是被誉为“车都之脊”,全长13公里,沿线分布着2万多家企业,是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

多元的汽车之都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产业陷入停滞状态。疫情的爆发虽然将武汉汽车产业置于困境,但也凸显出了武汉汽车产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

汽车长久以来便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凭借独有的产业链优势,武汉已发展成为最包容、最多元的汽车之都。199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正式合资组建神龙公司,总部落户武汉,就此拉开了武汉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序章。

继神龙之后,一批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接踵而来。2003年,东风本田落户武汉开发区;同年,东风公司总部由十堰迁至武汉;随后,与日产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也落户武汉;2008年,东风乘用车有限公司建于武汉;2016年,东风雷诺一期项目在汉阳黄金口建成投产。

除了“东风系”,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也吸引了其他汽车集团纷纷在武汉设厂。2012年,上汽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在江夏金口奠基,用于生产雪佛兰和别克品牌的部分车型。2018年,吉利汽车在武汉市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2019年,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整车工厂在武汉开发区动工。至此,在武汉生产的汽车品牌覆盖了美、日、法、英、中五大车系。

此外,武汉在专用车产业也拥有较高地位,有湖北三环汉阳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和汉阳专用车研究所等行业知名机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比亚迪、蔚来、东风云峰、金龙开沃等一众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也陆续进驻武汉,让武汉成为拥有车系最丰富、品牌最全面、品类最多元的汽车制造城市。

数据显示,湖北汽车产量约80%集中于武汉市。从产能分布上看,东风汽车集团下属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和东风雷诺100%的产能在武汉,神龙汽车70%以上和上汽通用20%以上的产能在武汉。据统计,武汉每天有5千多辆汽车下线,疫情期间每停工1周,市场就会减少3.5万辆的汽车供应,进而波及全国物流、经销商、金融服务、后市场等企业。

武汉也是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集聚地,且汽车零部件适配性要求极高,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一旦关键零部件缺失,整车生产就面临停滞。湖北汽车工业协会透露,湖北省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家,其中既包括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伟巴斯特、霍尼韦尔、格特拉克、采埃孚和电装等知名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涵盖大冶汉龙发动机、三环集团、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而其中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武汉。

武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着全国和众多国际主流车企的运转。疫情期间,一副产自武汉的制动系统空气软管的断供,直接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向其位于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的全球工厂发出停产警告;大众、宝马、现代等众多跨国公司也都提出,部分武汉生产的零部件如不能及时供应,企业将面临停工和停产的窘境。

众多国际零部件巨头在武汉都有自己的产能。法雷奥的照明系统、博世华域的转向系统、博格华纳的驱动系统……在方向盘、转向柱和转向箱类别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转向系统中有20%以上来自武汉,任何一家工厂的断供,都可能对北美整车工厂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随着多年的快速发展,武汉汽车产业不仅影响全国,更是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数据来源: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

疫后的车市生机

近来,武汉车市增长有所放缓,其中因素很多。武汉近10年汽车消费增长迅猛,2013~2018年6年内汽车新增218.8万辆,超过武汉市保有量三分之二,2018年武汉汽车保有量超过310万辆,新车采购消费需求向二手车置换、以及汽车养护消费需求方向转化;其次,省内及周边城市汽车流通体系逐渐完善、省内和周边城市居民大多可以在本地购车,不再到武汉购车;另外,武汉城市交通枢纽以及网约车服务更加完善,地铁建设完成7条运营线路,新增了T3出行等优质网约车平台,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面对疫后的车市,武汉市政府祭出大杀器,5月发布《武汉市汽车消费财政补贴资金实施细则》。规定自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消费者在武汉本地购买武汉生产的燃油乘用车且在本市上牌落户的,按照销售价格(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价格)3%的标准给予燃油汽车购车款补贴,5000元封顶;对新能源汽车则按每台10000元补贴。继武汉市出台购车补贴政策后,江夏区和开发区也迅速跟进。除执行武汉市政策外,消费者购买本区车企生产的乘用车还可获得额外补贴。

伴随着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武汉车市也展现出了久违的生机。5月,武汉乘用车上险数超过24000辆,同比实现1.9%的正增长。作为武汉的龙头车企,东风汽车从4月便开启了V型反转,4月销量24.42万辆,同比增长8.3%;5月销量31.76万辆,同比增长16.6%;6月销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9.77%;7月销售汽车29.64万辆,同比增长10.8%;8月销量29.37万辆,同比增长4.2%,产销自复工复产以来“五连增”,1~8月累计销量实现199万辆。

随着购车需求的释放,二手车置换需求也被进一步激发。从武汉上半年的二手车成交数据来看,二手车置换周期有所加快。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的成交车辆中,3年以内车龄的车辆占比为18.22%,同比上涨0.79%;3~5年车龄的车辆占比为23.14%,同比上升1.92%。以往一辆新车购置到报废的用车习惯已经改变,5年以内换车的情况已成为新潮流。

在二手车置换需求上升的同时,二手车购买需求也在上升。疫情让人们增添了购车的新动力,根据恒诺市场研究的调查显示,疫情之后46.91%的人群有明确的购车意愿,但很多人因为经济收入受到影响,购车预算随之下降,二手车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市场需求快速恢复和政策利好的双重刺激下,武汉新车和二手车市场均呈现出V型反转的态势,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复苏。新冠肺炎疫情虽对汽车消费影响很大,但也催生一部分新的购买需求。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被抑制的需求逐步释放出来,后续武汉车市整体向好。

三大潜力有待激发

短期来看,政府的促消政策是汽车市场探底回升的底气之一。车企应积极关注产业政策,从税费减免、行业补贴等方面把握政策机遇,推动企业发展,尽可能减少企业损失。

长期来看,武汉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应进一步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以保持自己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制造潜力来看,武汉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19年1-12月广东省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累计产量为311.69万辆,同为汽车大省的吉林和上海产量分别为288.92万辆和274.9万辆,排名第二和第三。湖北产量223.96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8%左右。相比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有50万辆的差距,相比同样为老牌汽车制造基地的吉林有65万辆的差距,可见湖北和武汉的制造潜力还有上升空间。

武汉的服务潜力巨大。目前,武汉市有整车企业(含专用车、特种车)30家,汽车销售类企业1400余家,授权体系4S店300余家,汽车有形市场(含二手车市场)25家,单看这组数据还算合理。另一组数据是,汽车总从业人员超46万人,其中车企20万人、销售企业15万人、维修企业10万人、汽车电商及媒体从业近1万人,从业人员呈现出明显的制造多、服务少的倒金字塔格局。而汽车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制造、服务和相关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产值的比例应该是正金字塔才合理。所以,武汉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九省通衢的区域中心城市,围绕汽车做好大服务文章,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长点。

从消费潜力看,武汉同样充满上升空间。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武汉市全年汽车销量36.75万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来看,武汉2019年保有量为336.8万辆,全国排名第九,低于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成都、重庆、苏州、上海几大城市。相比成都519.5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有180万辆以上的差距。而成都和武汉的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1233.79万人和902.45万人,城镇人口数差距并没有汽车保有量那么大,这也表明武汉的本土汽车消费潜力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万辆)

集中力量打造新优势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转型升级的下半场面对的是激烈的区位竞争。武汉应该积极推动本地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转型,同时吸引下一代的新兴汽车产业聚集,推进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跨界融合。

目前,武汉市新能源乘用车规模正在逐渐壮大。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几大乘用车整车企业均将投产新能源汽车。据了解,在建项目东风云峰将作为东风日产新能源明星车型Ariya的生产地,东风雷诺改造后的工厂将成为岚图未来的厂址。此外,武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市集聚了武汉开沃、武汉氢雄、武汉氢阳等燃料电池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东湖开发区和武汉开发区分别开通了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共发放17张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拍照,有7家选择在江浙沪一带建立生产基地、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重庆、广东等汽车大省市也均有车企选择落户。凭借已有资源,武汉虽出现了不少类似岚图的“造车新实力”,但对于真正的“造车新势力”的引进需加快速度。

智能网联方面,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是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的核心平台。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一期28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建成,是全国首个大规模5G和V2X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上海示范区2015年开工,2016年6月正式开园,重庆I-VISTA示范区2016年底一期正式启用。相比后两者,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在建立和运营的时间上并不占优,但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类似,基础设施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武汉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快速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在规模上,武汉测试示范区将进一步扩容,力争在年内基于5G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突破100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武汉同时也应博采众长,学习其他优秀示范区的运行方式。2019年华东几大城市签定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原本分散的点和线,正逐步连接成面,将更加有利于地区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武汉应与周边城市采取类似的方式,联合长沙示范区,共同开展跨地域的道路测试工作。

在企业入驻方面,武汉示范区吸引了海梁科技、深蓝科技、元戎启行、AutoX等自动驾驶企业入园测试,另外还有本土车企东风和科技巨头百度的加持。要想继续扩大优势,武汉应加大对明星科技公司的引进,并利用光谷的产业集群,与汽车产业充分协同,发挥自己在5G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优势,通过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设,加快车路协同的推进,将武汉打造成为更适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城市。此外,应充分激发华为、小米、联想等这类科技企业的跨界潜力,将其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也引进武汉,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进驻武汉。

总体来看,武汉汽车产业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大,但优势和机遇也显而易见。一手抓好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发挥通信领域的协同作用,同时更加积极拥抱造车新势力和新兴科技公司,多管齐下将为武汉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创造力,让武汉在继续保持传统汽车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在“新四化”的变革浪潮中也能谋得新优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华为,老干妈之所以不上市,主要是这两家企业都不缺钱,重要的是任正非和陶碧华的理念就是认为上市就是圈钱,上市并不是做好企业的关键,反而可能会让企业走下坡,因为他们要赚外国人的钱,赚给国内花,不屑于在资本市场圈钱。

而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要上市,不单单是为了融资做大做强实体,其实一大部分是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梦,想通过股市获取到强于实体几十倍百倍的财富,最终实现财富自由,这点就是企业与企业间的不同,领头人想法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华为和老干妈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那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任正非说过,华为肯定不会上市,“资本市场都是贪婪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任正非认为:“我们之所以能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上市。”

其次,华为股权太分散,如果上市后会让高管人员迅速成为亿万,千万富翁,反而不利于人员再真心实意的做企业,后不利华为发展,或者离开华为成立新的企业。

目前任正非股份只有1.4%,上市后可能控股权会出现变动,对其位置也有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上市后信息披露需要透明化,对华为而言,保密重要信息却是非常关键的。

A股市场发展至今,上市股东基本都有共识,上市减持,企业业绩可以通过等各种行为留在股市,就算遇到问题也是顶格罚款60万,违法成本低导致了股市的本质发生了问题。部分企业融资不为做大做强实体,反而是后股东辞职或者各种问题产生,最终股票退市股民买单。

每年都有新股上市,常态化发行新股后股市却长期下跌,除了融资为主,股东的回馈股民的责任,各种承诺增持不履行等口号,包括业绩临时大变脸也仅仅是受到警示和轻微的罚款,导致了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让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垃圾股增多。

股东上市不再寻求做大做强企业,一上市减持后就可以获取到几辈子用不完的财富,当然就会挤破脑袋去上市。

总之:华为不上市,主要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不想在资本市场影响下让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日下。而很多企业拼命上市,就是为了获取到更多的财富,并不是打算做大做强,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价值观,这也是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华为是中国100%的民族企业,没有一滴外资的参入,正因为华为的老大任正非想要让把华为打造成世界第一家,中国100%的500强企业,所以华为不选择上市!

但是要知道的是,华为的收入是BAT的总和,市值更是有将近5个阿里巴巴那么多!不上市,华为也可以通过内部的员工股权激励策略来融资,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营收来融资,可以说华为根本不差钱!!

但是我们要需要知道的是,100多年以来,我们才看到了一家华为这样的强大企业,这不是所有的企业可以模仿的!包括如今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格力等!! 所以说,适合华为的,不一定适合他们!

但其实华为取得今天的成绩,真的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华为从2008年的营收1252亿元,一路飙升到2018年的72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左右!

这可是10年保持着20%左右的年增长率啊,堪比巴菲特的长线价值投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利和滚雪球的模式,令人赞叹!

真的是未雨绸缪,十年磨一剑的典型代表,太鼓舞中国人的士气,太令国人骄傲了!!!

如今的华为,如今的任正非,在面临着强国对抗,甚至面临着特朗普无理动用国家力量来对抗一个“小小”企业的时候,华为和任正非依然保持着乐观,从容,甚至大度的态度!给予许多企业树立了一个非常棒的榜样!

甚至还给马云,马化腾,刘强东,董明珠,雷军等大佬好好的上了一课!这位70多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实力,眼光,格局,以及宽宏的气量,告诉了这些中国未来的年轻人,企业家,希望,一个非常好的鼓舞,带头作用!

让大家知道了,只有国家强大了,企业才会强大,自己才会强大,同样的,也只有自己努力了,企业做实事了,国家才会更好的发展,更加的强大!

因此,打造100%的中国企业,把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研究起来,是未来能够抵抗像特朗普这样“侵犯”的最好办法!!!此次,美国对于华为的冲击,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华为的强大,祖国的强大,真的,作为中国人非常骄傲!

所以说,华为这样的企业千载难逢,不上市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按部就班,也无法模仿!对于其他中国的优秀企业来说,从华为这里所吸取的经验就是,上市以后融资要发展实体,布局于未来,否则就是下一个中兴通讯的结果,任人宰割,还无力反击!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专注行不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有点偏激,好比在问“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一样成为亚洲首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拼命学习读大学?”,因为两者并马云必然的逻辑联系!

华为能成为世界超级企业,不是因为他没有上市。而很多公司拼命上市,也并不代表上市会制约公司发展成为世界超级企业的势头,反而上市的好处非常多。

1、上市能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做什么事都要钱作为本钱,而市场是最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上市募集资金,能快速地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上市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一般没有上市的时候,受制于流动性问题,估值通常不高,而上市后估值会大幅提升,大幅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3、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

由于上市后,公司财务及运营阳光化,能大幅提高银行融资的额度,而股市还可以通过增发、发债等再融资,上市后融资将比不上市改善很多。

4、公司影响力等其他诸多好处

上市是一种身份象征,上市的企业整体大幅优于未上市企业的质量,所以对公司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都有改善。

那么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华为并没有选择上市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任正非不想上市

这个在公开报道任正非说的,主要是担心“钱多了”使得公司发展的劲头小了,这也难怪,华为上市,不知道有多少个亿万和千万富翁,难免有些人会萌生休息的念头。

二、华为上市融资意愿不强

从华为公开的信息来看,好像华为无论是玩5G,还是做手机,都没有听说缺钱过,所以它和老干妈一样,完全可以不用上市融资;

三、华为同股不同权上市有一定障碍

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和分红特点,如很多员工具有分红权,但没有相应的表决权,而且华为的股份结构还非常另类,估计上市有不小的障碍。

以上是对上市给公司带来的好处,以及华为不上市的原因的解析,欢迎大家指正和交流~~

很多企业都想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对外公开发行股票,就是我们所谓的IPO。乍一看,IPO是通过对外募集方资金方式,增加企业的资本,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但是后续呢?企业的各种股票随着限售股的解禁,都可以对外公开买卖。

尤其是很多企业老板拥有的股票都可以通过质押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

虽然说员工通过股票激励计划也能够做获得财富,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市场投资的盲目性,导致肯定有一部分资金在不了解企业的前提下投入了企业股票。只有真正在企业工作或者掌控企业的人才能了解到企业的情况。

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并不想做百年企业。很多人图的是快钱,这样才经常出现上市公司扇贝跑了、会计记错账,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想想乐视网股票高峰期,贾跃亭100多个亿,号称要借给乐视网公司。结果呢?现在乐视网已经强制退市。

任正非曾针对华为不上市回答道:“华为采用的是员工持股制,一旦上市,员工纷纷暴富,只想着抛股获利,而且会变得不思进取,上市只会害了自己”。

另外,一旦上市也会容易成为资本猎食的目标,毕竟很多情况下就是股票说了算。想当年宝能系举牌万科,直接被斥责野蛮人行为。

综上所述,上市最多的是给股东带来更大的市场,所以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会计核算费用也要上市。

华为没有上市,老干妈也没有上市,但是两者都成为国内各自行业内的顶级企业。

华为之所以没有上市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原因自然是重视研发投入,通过持续增加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较高的利润 ,通过高分红高工资让员工实现了财务自由 ,再通过发售虚拟股权的内部融资机制解决了资金问题。

从华为的发展历程来看,华为的成功很难全面复制推广,绝大多数企业难以选择这条路实现快速成长,上市反而更好一些。

当然了,国内无数公司挤破脑袋想着上市,做大做强的想法不能说没有,融资才是核心目的。

1、融到一大笔钱,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涨工资福利,可以投资,可以收购,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2、原始股成本极低,一旦过了解禁期,少说十倍以上利润;

3、股市融资成本远低于贷款,不分红也没关系,退市了也不用还钱,上市跟白捡钱差不多;

4、散户只要持股比例低,影响不到企业决策,拿着股票也不会影响到企业控制权;

5、上市融到大笔资金,只需要开动脑筋,稍微采取点办法,就能左手倒右手,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掏空上市公司也不难,钱也不用还;

上市的好处如此之多,目的不纯的估计占了多数,这也是股市牛短熊长的重要原因。

对于华为来说,资金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不上市就不会有股权旁落的风险,只要用心经营,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不上市也能有好的发展。可惜,只有一个华为。

像老干妈、华为这样的公司毕竟还是少数的,看看为我们大众所熟知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陌陌、小米、网易、搜狐、新浪、前程无忧……都悉数上市了,在资本的助推下,公司也获得了更为长久的发展。上市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1、华为不差钱

上市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去扩大产能、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更高端的人才和更前沿的技术。。。

有钱了一切都好说,公司的运营也好、发展也好、改善也好,都会有余地和空间。而且上市融资的成本很低,在规则不健全的当下,获利不分红也是常态。相比于银行存款还需要每年偿还巨额的利息费用来说,真的省心又不费劲。

但是,人家华为不差钱呀 !华为每年把销售收入的 10% - 15% 投入研发,在过去的 10 年间累计投入超过 3000 亿人民币。。。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恐怕都没有这么高。

既然资本实力雄厚,背后还有政府的撑腰,即便是不上市也能活的很滋润。那么上市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2、股权分散,上市后变数太大

华为不差钱,所以没有上市的必要,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它也不能上市!为什么?——股权太过于分散,高管持股的比例太高,万一上市了,高管清一色都成了亿万富翁,大家还会安于冷板凳去搞研发、做技术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任正非的持股比例很低,仅为 1.4% ,华为上市之后大概率会失去对于公司的控制权,届时华为可能会因为“群龙无首”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变数。这样的风险对于华为而言还是太过于沉重了。

1、大股东原始股的成本很低,一旦上市就能身价“倍增”。所以公司的高管都有很大的动力去推动公司上市。

2、融资的成本低廉。即便是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已经达到了 4.9%,对于广大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产品销售的毛利率或许才只有 10 - 20%,所以贷款的融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但是上市融资的成本确很低,只需要 IPO 过会,就能轻易获得源源不断的廉价筹码,何乐而不为?

3、在退市制度尚不健全的当下,一朝上市,就大概率能“一劳永逸”,通过一些资本运作、左手倒右手,能源源不断取出活水。谁不喜欢摇钱树呢?

华为只能算是个例,这样的现象并不容易复制。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乐于选择上市的,假如公司的掌舵人经营、管理得当,通过上市也确实能够让企业做大做强。只是现在股市的氛围并不乐观。

华为是个例,华为没有上市并不代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啊 ,企业上市主要是为了股权融资,华为和老干妈并没有上市,但是企业发展到不错,尤其是华为,成为世界级的 科技 企业,甚至让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裁他,这就说明公司不需要上市吗?你做企业就不需要上市吗?

1、华为没有上市,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

华为取得今日的成绩,成为一家营收过1000 亿美金的国际性 科技 企业,做到行业领域的第一,这是他被世人所熟知的成绩,但是华为的“全民持股”也是被众多企业所羡慕的,华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通过员工内部进行融资的。

华为的虚拟股制度是一大创新,这个创新的制度解决 了华为的资金瓶颈,华为也数次因为资金的问题差点倒闭,在90年代初的时候,华为从代理国外的交换机 ,到自主研发交换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公司甚至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任正非在研发动员大会上甚至悲壮的讲到“如果研发失败,他只有跳楼了”,这是很真实的场景。华为利用员工进行内部融资解决了资金的瓶颈,据统计,华为在2004年到2011年期间就通过员工融资超过270亿元,这个资金量足以堪比一个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IPO融资量了。

作为华为的友商中兴通讯,在A股H股两地上市 ,共融资45亿元,这个规模远小于华为通过内部员工的 融资金额。

老干妈的业务是什么?辣椒酱! 这是他的主打产品,也是主要的产品,辣椒酱有创新吗?没有!万年不变的就那几个品种, 基本没有产品的研发风险! 没有产品的研发风险,那么老干妈就没有那些不知道是否有回报的研发投入的风险。所以老干妈的投入是稳定的,是固定的。

其次,老干妈有没有市场风险?基本没有,辣椒 是国人的一个共同爱好,买到美国都能被华人当做奢侈品购买,这个就说明这个产品的需求是基本固定的,一瓶辣椒酱无论生活好坏,大家都需要,并不是说我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我就不需要了,所以他的消费者不会因为收入的高低而改变购买习惯。都有这个需求。

再次,老干妈有品牌风险吗?没有!所以老干妈的市场推 广基本很少,消费者的认同度很好,至今没有出现能够和老干妈抗衡的同类产品,所以在营销推广上也很少,基本稳定。

老干妈的销售回款如何?老干妈是强势品牌 ,各个商超小店都会抢着入驻,货款完全没问题,所以现金流是非常安全和稳定的。

一个不需要研发投入,品牌认知度极强 ,没有竞争对手,渠道强势的品牌产品,销售不愁问题,现金流稳定,销售不愁,渠道不愁,没有投入的风险,毛利率还特高,产能还比较稳定。

这样的企业特性,有几家公司具备?如果具备这些特性,那么是可以不用进行融资,不用IPO,但是这样的企业只有老干妈一家。

总结: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外部融资,IPO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创新性的 科技 型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而且未来还具有不确定性,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是理想的方式,华为也好,还是老干妈也罢,都只是个例,况且华为只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融资问题,而这个方式是现在的绝大部分企业所无法模仿的。

很多人会发现目前全球很多知名的企业,好像并没有上市,比如我们熟悉全球知名原油生产商沙特阿美,控制着全球10%以上的原油,在利润完全吊打我们国内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企业,华为也跟这类情况一致,没有上市仍旧是世界的超级企业, 所以这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重要讨论话题就是,不上市一样能够成功世界性的超级企业,为什么很多企业还要绞尽脑汁和不惜一切代价去上市呢,下面我就来谈谈上市对于企业影响和很多公司想要上市的区别。

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企业上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融资 ,上市后获得的融资资金是不需要后期归还和利息的,然而融资后的资金对于公司的后期发展影响较为深远,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商银行和中国国航上市融资到的资金解决但是公司的一些资金缺口问题,正是由于上市后解决了短期财务危机让工商银行银行业的老大,中国国航成为航空运输业的老大,如果大家对于06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下,工商银行和中国国航的上市的时代背景和上市曲折性可以查询一些资料,研究中国新股发行的里程碑事件的意义和股权分置改革的事情。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市后可以获得免费的资金解决目前资金缺口,并且可以运用这部分资金来扩张生产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来拉动中国GDP的增长,所以这几年国家一直加速IPO的进度,这是很多上市公司的目的一个方面。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展进程任何的融资项目和发展总有两面性。

很多公司上市其实在乎不只是融资款,而是上市后自身财富增值和通过股份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便利来进行出局,获取大额收益, 但目前不管如何的监管是无法好好解决很多公司通过上市圈钱的目的。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上市公司融资钱后不仅没有大量发展自身产业,反而几年出现业绩开始大变脸的局面,甚至很少公司为了上市通过财务来完成上市。所以公司上市进行“圈钱”出局,实现财富的自由。

上面我们具体讲解了一下公司上市后对于一个企业发展好处和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好处,但后很多企业并不喜欢上市的原因其实也很理解了,下面我们具体讲解下企业不上市的目的。

上面提到企业想尽一切办法上市,无非是上面几大原因,如果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无遇到遇到资金缺口问题,目前企业现金流充裕,而且对于公司后期发展信心满满的情况下,也不必短期出局,上市对于公司而言毫无意义了,并且上市还存在几大弊端。

第一,公司上市后股权被稀释后 ,后期公司的利润就会被稀释,公司的大股东每年获得的分红自然就会降低。

第二,上市后公司每年在规定时间需要具体披露财务数据 ,并且的公司的一些大动作必须要披露公布,公司的所有东西相当于要全部清清楚楚向市场公布,所有对于一些战略性的公司而言是不利的,我想这也是华为不上市的一大主要原因。

第三,由于上市后股权被稀释 ,后期很多股份都在二级市场上大量的流通,如果有人对于公司图谋不轨的情况下大量在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份,往往会出现很多股权之争的问题,甚至很多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地位都可能会被动摇, 大家对于万科当年的股权之争还记忆犹新,如果万科不上市这些事情肯定不会发生。

公司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的阶段,短期并无面临缺钱状态,对于公司后期发展公司大股东信心满满,上市对于他们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所以类似华为,老干妈,还有我们上面沙特阿美,上市又有何意义呢。、

总结: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必然存在不利一面,这对立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公司领导和大股东该如何看待该事情的,如果公司的发展短期面临瓶颈,后期发展缺少资金,上市这时候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道路。

华为这样的企业是少见的。华为没有上市原因比较多,虽然说华为不上市是担心资本进入,影响企业战略定性,但华为股权分布也影响了华为在A股上市。

华为股权基本上都在华为数万员工手里,没有外部股东。华为发展 历史 上,也多次遭遇资金困境,主要是通过内部融资解决资金问题。现在华为不缺钱,就不需要上市了。

但华为这样的企业,不说独一无二,也是罕见的。 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资金困难。

尤其是在企业从培育期向高速发展时期过渡的时候,企业一方面要大量研发资金,也要市场拓展资金,还需要扩大产能资金,可以说,企业总是在与缺钱做斗争。 如果企业都是依靠利润来滚动发展,那么企业很难快速壮大,在竞争中很容易被对手超越,甚至直接干掉。因为现在不管是产品,还是技术,还是营销,迭代非常快。

为了满足企业迅速做大,在同行中迅速领先,那么企业就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自己的扩张,包括技术扩张,产能扩张,市场扩张等。

而这样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是不够的。发债又涉及企业资格,偿还能力等,而且发债多的花,利息会吞噬企业有限利润。

在这种请况下,就有了资本市场,有了上市融资。

上市是企业获得最低成本资金的最佳方式。上市之后,企业就拥有一笔可以永不偿还的大资金,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业务与技术,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仅于此,上市还可以有效的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给企业创始人带来的压力。企业创始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的时候,大多都是利用自己的个人信用给企业融资,一般都是借钱。企业发展 健康 就很OK,如果遇见危机,那么创始人失去的不仅是企业,还有自己的信用等。

正因为有了股市,让很多企业得到大笔无成本(融资之后使用)或者说是低成本(融资过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股市有很多这样的先例,比如万科,格力电器,福耀玻璃等等。

但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先天不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而且重融资,轻投资的倾向,让许多企业上市,带来很差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上市,都是冲着圈钱来的。上市融资几个亿,然后就不行了,相关责任人也没有收到法律的有效制裁。这样,A股就无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也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华为成立于1988年,1995年的时候,任正非就提出了要让华为“切块”上市,其中有个子公司叫”莫贝克股份”,计划在1996年让这个公司先上市。希望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复制技术,大量降低成本,产生利润。但是后来并没有上市,可能与1997年的金融风暴有关系。

一个公司是不是会成为超级大公司,上市并不是必须的条件,比如美国也有一家世界500强的工业公司坚决不上市,就是科氏工业,不上市有不上市的运作方式,一家公司如果是依靠内生增长,上市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通过自身经营的利润来发展公司。

华为的路线就是这样,大量的钱用于再投资,用于开发新技术,前期,公司赚的钱用来发工资、纳税、搞科研,几乎就没剩什么钱。公司的利润再投资就像是学习一样,一个人从一个字不认识开始,一点点去学习,积累,学习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学霸,公司也是这样,持续投入研究,研究方向正确,几十年下来,就成了企业届的学霸。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还要上市?这是因为很多公司为了快速发展,通过上市筹集一笔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其他用途,依靠利润再投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失去商机,有的公司不会选择这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选择上市筹资,上市就等于加速公司的发展,通过自身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可能需要5年或者10年才能达到,而上市只需要短短2-3年就可以做到,所以选择上市。